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张伟——
紧扣时代脉搏,让科研工作“深进去”
□ 大众日报记者 赵君
“要在研究阐发上‘创’,让黄河文化标杆‘新’起来;要在公共普及上‘创’,让黄河文化标杆‘实’起来……”近日,党的二十大代表、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张伟完成了调研报告《打造我省黄河文化“两创”新标杆的几点建议》的写作,努力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建言献策。
为了写好这个调研报告,张伟带领团队深入菏泽、聊城、泰安、济南等地进行考察,了解真实情况,搜集有效材料,并请教了多位黄河文化研究专家、文化产业经营者。报告成稿后,又逐字逐句地进行推敲打磨。“必须求真务实,精益求精。”张伟说。
“求真务实,精益求精”,也是张伟从事科研工作17年来的真实写照。1973年,张伟出生于汶上县,2005年南开大学毕业后,进入山东社会科学院工作。在跟随古人的脚步回望数千年历史的同时,张伟深知,文化研究只有服务现实、服务人民,才能彰显旺盛的生命力。“通过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,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,是科研服务现实、服务人民的一条重要途径。”她说。
回忆起工作后的第一次重要调研,张伟仍然印象深刻。“那时,山东的文化产业正在谋求进一步改革创新突破,省里交给山东社科院一项重要调研任务,我也参与其中。我们深入基层一线,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。回来后就下定决心,一定要把自己负责的那篇报告写好,不辜负群众的期盼。”用心用力写出报告后,张伟又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了认真修改,连续3个晚上改到下半夜。最终,报告不仅受到了专家好评,也得到了省里的肯定。
紧扣时代脉搏,让科研工作“深进去”。一直以来,张伟一边坚持做好基础理论研究,在CSSCI来源期刊等高水平刊物和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发表学术文章、理论文章近百篇,出版专著10部,编著10余部;一边积极开展应用对策研究,围绕黄河文化、运河文化等热点进行调研,足迹踏遍齐鲁大地,提出的每个对策建议都反复斟酌,不少进入决策程序。
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既是学术问题,也是实践问题。作为研究者,除了自己研究透,还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故事讲出来,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。”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承普及,张伟参与了“文化中国”系列丛书撰写,努力打造大众文化精品系列品牌。
孤木不成林,单丝难成线。2019年,担任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党支部书记、所长后,除了做好本职科研工作,如何带好队伍,成为张伟思考的重点,“在社科院,文化研究所是一个大所,人员较多,怎样把大家的力量更好地凝聚到一起,对我来说,是一项考验。”
在实践中,张伟探索出了“聚力抓党建、奋力抓人才、合力抓科研”的工作管理模式和“用真情感化人、用制度约束人”的人员管理方式。每周定期召开会议,碰撞思想火花,凝聚共识,打造“书香党建、活力党建、文化党建、公益党建”党建品牌矩阵;针对每个人的知识结构、研究方向、研究兴趣,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,以老带新、以强带弱,最终实现共同进步;根据每个人的研究特长,进行课题组队,提高科研成果水平,提升科研团队能力。
在她的带领下,文化研究所承担了10余项国家和省级社科基金课题,完成了数十项各级交办的重大科研任务,获得国家级、省部级和院级奖项数十项。
(编辑:黄露玲 王志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