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读音wèi
部首鬼笔画数17五笔TVRC
参考:巍
魏 wèi(名词)
⑴阙宫门的台观
[the two lookout towers in front of the palace gate]
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。——《周礼·太宰》
魏阙之高。——《淮南子·本经》
是以来仪集羽族于观魏。——汉·班固《典引》
象魏(古代宫门外的阙门);
魏观(即魏阙、魏象)
⑵古国名 [Wei state]
a. 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。姬姓。在今山西芮城县北。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攻灭,把它封给毕万
b. 战国七雄之一。开国君主魏文侯(名斯)是毕万后代,和赵韩一起瓜分晋国。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。建都安邑(今山西夏县西北)
韩魏闻之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》
不敢加兵谋魏。——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灭韩亡魏。——《战国策·魏策》
韩魏灭亡。
⑶三国之一 [the Kingdom of Wei (220-265)]。公元220—265,曹丕所建,拥有今黄河流域各省和湖北、安徽、江苏北部、辽宁中部
无论魏晋。——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魏晋氏以下。——唐·柳宗元《柳河东集》
⑷朝代名 [the Wei Dynasty]
a. 南北朝时,北朝之一。公元386年为鲜卑族拓跋珪所建,据长江以北,史称北魏。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。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所废。公元557年西魏为北周所废。如:魏碑
b.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密所建国号
⑸古郡名 [Wei prefecture]
魏郡,县十八。——《汉书》
⑹今县名 [Wei county]。
在河北省南部有魏县
⑺姓
魏(wèi)
⑴古代宫门上的楼台:魏阙(古代宫门上所建的巍然高出的台阙,因下边两旁有悬布法令的地方,所以亦用来代指朝廷)。
⑵中国周代诸侯国名,在今河南省北部、陕西省东部、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北省南部等地。
⑶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之一。
⑷中国历史上的北朝之一:北魏。魏碑(北朝碑刻的统称)。
⑸姓。
魏(wèi;形容词)
高大。也作“巍” [tall and big]。
魏然(独立不动的样子);
魏魏(高大的样子。同“巍巍”)
包含“魏”的词语
◆魏碑【wèibēi】
[ tablet inscriptions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(386-581) ]
北朝碑刻的统称,其特点是笔力、字体强劲,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
◆魏阙【wèiquè】
[ gate of the imperial palace ]
宫门上巍然高出的观楼。其下常悬挂法令,后用作朝廷的代称
包含“魏”的成语
◆姚黄魏紫【yáo huáng wèi zǐ】
释义:姚黄:千叶黄花牡丹,出于姚氏民家;魏紫:千叶肉红牡丹,出于魏仁溥家。原指宋代洛阳两种名贵的牡丹品种。后泛指名贵的花卉。
(A precious flower)
出处:宋·欧阳修《绿竹堂独饮》诗:“姚黄魏紫开次第,不觉成恨俱零凋。”
◆不知有汉,何论魏晋【bù zhī yǒu hàn,hé lùn wèi jìn】
释义:不知道有汉朝,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。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,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。也形容知识贫乏,学问浅薄。
(The description of knowledge is poor, and learning is shallow.)
出处: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:“先世避秦时乱,率妻子邑人,来此绝境,不复出焉,遂与外人间隔。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不汉,何论魏晋。”
◆身在江湖,心存魏阙【shēn zài jiāng hú,xīn cún wèi què】
释义:旧指解除官职的人,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。
(Those who used to remove official positions were still thinking about entering the court.)
出处:《庄子·让王》:“身在江海之上,心居乎魏阙之下。”
◆身在江湖,心悬魏阙【shēn zài jiāng hú,xīn xuán wèi què】
释义:魏阙: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,用作朝廷的代称。旧指解除官职的人,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。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。
(A false hermit, which is often used to satirize the valuable fame.)
出处:《庄子·让王》:“身在江海之上,心居乎魏阙之下。”
示例:总是老先生身在江湖,心悬魏阙,故尔忧愁抑郁,现出此症。 【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一回】
◆身在林泉,心怀魏阙【shēn zài lín quán,xīn huái wèi què】
释义:旧指解除官职的人,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。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。同“身在江湖,心存魏阙”。
(A false hermit, which is often used to satirize the valuable fame.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