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古代,也曾有身份证的存在。最早的身份证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,当时朝廷发放给官员的一种类似身份证的物品称为“鱼符”,它是用木头或金属制成的,形状像小鱼,上面刻有官员的姓名、任职衙门和品级。亲王和三品以上的官员的鱼服是黄金的,五品以下的是银的,六品以下则是铜制的。同时,五品以上的官员还会得到一种专门存放鱼符的袋子。
到了武则天时期,鱼服的形状被改成像龟的龟符。宋朝时期,鱼符被废除,但人们仍然佩戴鱼带。到了明代,身份证就被改成了“牙牌”,材料包括象牙、兽骨、木材和金属等,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和植物履历等信息。它与现代意义上的身份证相似,而且牙牌的用途也不再局限于官员。中下层百姓也可以使用。
到了清代,身份制度有了很大的变化,各个阶层的身份证都使用在帽子的顶部,也就是帽珠上来证明身份。帽珠的材质也很多,有宝石、珊瑚、水晶、玉石和金属等。一般百姓帽子上没有底,只能打个绸缎结。一些富商地主为了达到更高的身份地位,常常花大笔银子去捐一个帽珠,从而出现了红顶商人和红顶绅士。
现代中国在1984年4月6日开始颁发第一代居民身份证,到2004年3月29日,中国大陆开始正式为居民换发二代身份证,采用了非接触式IC卡智能芯片。现在我们使用的身份证存储有个人的照片和信息,可以用机器读取。一张小小的身份证见证了历史的变迁,也见证了祖国的发展,它将继续陪伴我们走向新的征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