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尚书·周书·武成》学习之三十一
武王伐殷。往伐归兽1,识其政事,作《武成1》。
译:周武王讨伐殷商。胜后回来放归牛马,政事按常法,史作《武成》。
注:1.归兽:将战备用的牛马放回山野。表示解除军备,恢复和平。
2.武成:武:武力,也是周开国君王姬发的谥号。成:成就。
议:本篇记载周武王伐殷商王受大功告成后的主要政事。也即是立国之初,用什么最有效的方式迅速获得民心。包括:一是原来殷商旧官员;二是不参与战斗的观望者;三是新贵如何安置。
惟一月壬辰1,旁死魄2。越翼日3,癸巳4,王朝步自周5,于征伐商。
译:周历文王十三年正月初二壬辰日,月还未生。第二天,癸巳日,武王早晨从周都镐京出发行二天,前往讨伐殷商。
注:1.壬辰:壬辰日,天干地支第29位。
2.旁死魄:初二。《幼学琼林·卷一·岁时》:初一是死魄,初二旁死魄,初三哉生明,十六始生魄。2.翼日:明日,次日。翼,通“翌(yì音亿)”。
3.癸巳(guǐ sì音轨四):癸巳日,天干地支第30位。
4.周:周都镐京(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)。
议:正月初二出发,到二月初四决战胜利。八国联军集结(包括路途时间)、实战练习、获得胜利,仅一个月时间。
厥四月,哉生明1,王来自商,至于丰2。乃偃武修文3,归马于华山之阳4,放牛于桃林之野,示天下弗服。
译:周历文王十三年四月初三,晚上,周武王从殷商讨伐胜利归来,到了丰邑。于是偃武修文,放归战马在华山之南,放回牛在桃林之野,向天下示意不用它们作战了。
注:1.哉生明:月亮开始发光。即娥眉月。
2.丰:丰邑,周文王时周邑,有周的先王庙,文王所建,在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。
3.偃(yǎn音眼)武修文:停止武事,振兴文教。偃:停止。修:昌明,修明。
4.华山:太华山,西岳,今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。阳:山之南为阳,水之北为阳。
议:八国联军与周邑军队从集结到完胜仅一个月时间,剩下二个月时间处理善后事情,主要是降服民心。民心收服,来自于政策,政策稳妥,并且努力执行,民心便收服。
第一件事:先放牛、马归山,让牲畜也不用跟着受战乱之累,这里是“马放南山”最初的出典,把马放华山南面,一是指偃武修文,二是恩泽禽兽。
政策能恩及禽兽,这是周朝为始,百姓自然放心了。托底之政,最使人安心。
丁未1,祀于周庙,邦、甸、侯、卫2,骏奔走,执豆、笾3。越三日,庚戌4,柴5、望6,大告武成。
译:四月丁未日,周武王祭祀于周庙,国中原设立于甸服、侯服、卫服的诸侯都忙于奔波,陈设木豆、竹笾等祭器。第三天庚戌日,柴祭祭天,望祭祭山川,宣告周武王武伐殷商的成功。
注:1.丁未:丁未日(天干地支第44位)。
2.甸、侯、卫:指甸服、侯服、卫服。
3.豆、笾(biān音边):古代盛祭品祭器。笾(竹器),豆(木器)。
4.庚戌(xū音须):庚戌日,天干地支第47位。
5.柴:即柴祭,古代祭礼之一,烧柴祭天。
6.望:望祭,遥望而祭山川。孔传(孔若古,字世文):“九州名山、大川、五岳、四渎之属,皆一时望祭之。
议:《尚书·夏书·禹贡》:大禹设置五服:指甸服、侯服、绥服、要服、荒服。
甸服:五百里甸服。在天子领地外围每五百里地为甸服,甸服内的一百里缴纳全禾,二百里缴纳禾穗;三百里缴纳谷;四百里缴纳粗米;五百里缴纳精米。
五百里侯服。甸服以外五百里是侯服,侯服内的一百里事天子劳役;二百里任邦国劳役;余三百里是事奉诸侯之事。
五百里绥服。侯服以外五百里是绥服,三百里推行天子的文教事务,二百里奋扬武威保卫天子。
五百里要服。绥服以外五百里是要服,三百里是东夷所居这地,二百里是流放之地。
五百里荒服。要服以外五百里是荒服,三百里是南蛮所居之地,二百里是流放之地。
至周朝,人们居住的地方又扩大了许多,周设置六服:侯服﹑甸服﹑男服﹑采服﹑卫服﹑蛮服。
到九服才得以完善。《周礼·夏官·职方氏》:“乃辨九服之邦国:方千里曰王畿,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,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,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,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,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,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,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,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,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。”
这里大禹设置的绥服周朝扩充至男服、采服、卫服;增加了镇服、藩服。同时王畿之地也扩大了一倍,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条轨迹。九州之“九”也已经用完整了。
既生魄1,庶邦冢君暨百工2,受命于周。
译:阴历十六日,众邦君主与百官,到镐京来听命受封。
注:1.生魄:《幼学琼林·卷一·岁时》:初一是死魄,初二旁死魄,初三哉生明,十六始生魄。
2.庶邦:诸侯众国。冢(zhǒng音肿)君:大君,对列国君主的敬称。百工:指百官。
议:所谓谋定而后动,受封之时,百官云集,既然来受封,就表示认可其政权。获得胜利,那不再是八国联军与周邑共九国与之战斗了,而是天下一家亲,军民鱼水情。
王若曰:“呜呼,群后1!惟先王建邦启土2,公刘克笃前烈3。至于大王肇基王迹4,王季其勤王家5。我文考文王6,克成厥勋,诞膺天命7,以抚方夏8。大邦畏其力,小邦怀其德。惟九年,大统未集9,予小子其承厥志。厎商之罪10,告于皇天后土11,所过名山大川,曰:‘惟有道曾孙周王发12,将有大正于商13。今商王受无道14,暴殄天物15,害虐烝民16,为天下逋逃主17,萃渊薮18。”
译:周武王这样说:“啊,四方诸侯!我先王后稷建邦开疆拓土,公刘承继前人的功业。到了太王古公亶父筑基王业,王季勤王之事。我先文王,成就功勋,承受天命,安抚四方华夏。大邦敬畏其威力,小邦感念其恩德。历经九年,天下一统的大业未完成,我继承先父的遗愿。把商王受的罪恶,禀告于皇天后土,以及所经过的名山大川,说:‘有道曾孙周王姬发,将对商邦进行大政正治。今商王受无道,暴殄天物,虐待民众,是天下逃亡罪人的魁首,聚集的渊薮。
注:1.群后:指众诸侯。后:君。
2.先王:黄帝后裔四传至后稷(周始祖姬姓,名弃,尧舜时农官);再三传至公刘(姬姓,名刘);再九传至周太王(古公亶父,姬姓,名亶);再传是王季(季历,姬姓,季〈伯、仲、叔、季〉排行最小,名历,周文王之父)。周文王是黄帝十八传。启土:开疆拓土。
3.公刘:黄帝七传至公刘,姬姓名刘,尊称“公”。
4.大王:即周太王,古公亶父,姬姓名亶。肇(zhào音召)基:指始创基业。
5.王季:姬姓名历,周文王(姬姓名昌)之父。
6.文考:即周文王,周朝奠基人。7.诞膺:(dàn yīng旦英)承受。
8.方夏:指中国,华夏。9.集:成。10.厎:(dǐ音抵)传达。
11.皇天后土:指天地神祗(zhī音支),天地主持公道,主宰万物。皇天:古代称天;后土:古代称地。
12.有道:周武王自以为伐纣是为民除害,替天行道,故自称有道。曾孙:即周武王姬发,周朝开国君王。13.大正:大政。
14.受:商纣王(帝辛) 子姓名受,商朝最后一位帝王。
15.暴殄(tiǎn音忝)天物:任意糟蹋东西,不知爱惜。暴:损害,糟蹋。殄:灭绝。天物:指自然生物。
16.害虐:伤害虐待。烝(zhēng音征)民:众多民众。
17.逋(bū音补第一声)逃:逃亡的罪人。
18.萃:(cuì音脆)聚集。渊薮(sǒu音瞍):本义指鱼和兽类聚居的处所。比喻罪人聚集的地方。
议:周朝第一个讴歌之人,是后稷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“世界杂交水稻之父——袁隆平”,这个活命的功德很大,充足之食是唯一集聚人气之地,用这种“民以食为天”的功德开疆拓土,他的后代子孙当然会有极好的未来,老天是公平的,这大可不必认为是迷信。
“予小子既获仁人1,敢祗承上帝2,以遏乱略3。华夏蛮貊4,罔不率俾5。恭天成命,肆予东征,绥厥士女6。惟其士女,篚厥玄黄7,昭我周王8。天休震动,用附我大邑周。惟尔有神,尚克相予以济兆民,无作神羞!’”
译:我既得仁人,勇敢地敬承上帝意旨,阻止乱祸。华夏各邦和蛮貊,无不遵从,我奉上天的命令,所以我东征,安抚那里的民众。那里的民众,用竹筐装着黑、黄丝帛,敬奉我周武王。上天的善美震动了民心,所以归附我大周国。众位神明,帮助我来救助亿万民众,不要让神明蒙羞!’
注:1.仁人:仁爱德高之人。这里指周公等大臣。2.祗(zhī音支)承:敬承。
2.遏:(ě)阻止。乱略:乱源。
3.华夏:中原地区各国。蛮:对南方民族称蛮。貊:(mò音末)对北方民族称貊。
4.率俾(lǜ bǐ音律比):顺从。5.士女:成年男女。
6.篚:(fěi音诽)古代盛物的竹器。7.昭:本义明亮,此作见。
议:用神明的名义得天下,打天下用自己的名义,毕竟力量太过单薄。用各种不同的名义,就如渡彼岸之舟,这个运用得好,确实可成一大法宝。
民众的智慧大都停留在那里——朝拜与他人奴役,不愿意跳出其樊笼,也不知道如何跳出。什么时候试着跳出,认识世界就会有一个全新的开始。
“既戊午1,师逾孟津2。癸亥3,陈于商郊,俟天休命。甲子昧爽4,受率其旅若林,会于牧野5。罔有敌于我师,前徒倒戈,攻于后以北,血流漂杵6。”
译:“正月二十八日戊午日,六师渡过孟津。二月初三癸亥日,在商都城郊布阵,等待天命。二月四日甲子日将黎明时,商王受率领他如林的军队,双方会战于牧野。商军不敌我军,前军陈前倒戈,因而大败,血流可漂起木杵”。
注:1.戊午:戊午日,天干地支第55位。
2.逾:渡过。孟津:黄河古渡口名,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。津:渡口。
2.癸亥:(guǐ hài音轨害)癸亥日天干地支第60位。
3.甲子:甲子日,天干地支第1位。昧爽:天将晓而尚暗时。昧:暗,不明。爽:明,亮。
4.牧野: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南、卫河以北。
5.杵:(chǔ音础)舂米或捶衣的木棒,这里指武器。
议:先看《孟子·尽心(下)》:孟子曰:“尽信《书》,则不如无《书》。吾于《武成》,取二三策而已矣。仁人无敌于天下,以至仁伐至不仁,而何其血之流杵也?”
“尽信书,则不如无书。”这句话是至理名言。
“至仁”伐“至不仁”,亚圣孟子这一观点颇有书生意气,每一次朝代更迭,都是鲜血与生命辅就,没有“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的革命”,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,肯定算有遗册。朝代的更迭就如四季之变,能适应的当然更好一些。
在儒家的眼中,只要是至德,就可以所向披靡,摧枯拉朽。其实不然,一群人的既得利益养成习惯,一旦被打破,谁都不愿意,这是人性使然。
所以必然是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来的,尽管在隐士的眼中,朝代更迭犹如“雌雉换雄雉”的过程,是不愿意理会的。
但不可否认,这确是一个人改变权利、命运的捷径,这才会有那么多人不顾一切粉墨登场来争取分一杯羹的最好时机。
“一戎衣,天下大定。乃反商政1,政由旧2。释箕子囚3,封比干墓4,式商容闾5。散鹿台之财6,发钜桥之粟7,大赉于四海8,而万姓悦服。”
译:一着戎衣,天下大定。我不用商王受的暴政,用贤人的旧政。释放囚禁的箕子,封比干“垄”修整其坟墓,修缮商容的里门。散鹿台的财物,发放钜桥的粟,大赏天下,天下兆民悦服。”
注:1.反:改变。商政:指商纣王的暴政。
2.政由旧:指商太祖(商汤)是开国帝王的旧政。
3.箕子:名胥余,官太师,商德王(帝乙)的弟弟,商纣王(帝辛)的叔父。
4.比干:子姓,商德王(帝乙)的弟弟,商纣王(帝辛)的叔叔,任少师(相),已被商纣王剖心而死,周武王封比干“垄”即“国神”。
5.商容:商殷纣王的礼乐大臣,多次进谏而被黜,逃入太行山隐居。周武王胜殷商后,欲封其为三公,辞不受,周武王遂表商容之闾以示对忠臣贤者的尊敬。闾:(lǘ音驴)原指里巷的大门,实指商容的故居。
6.鹿台:商纣王建鹿台七年而成的府库名。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城西太行山东麓处。
7.钜桥:殷商朝的仓库名,今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东北。
8.赉:(lái音来)赐予,赏予。
议:天下大定,必须把所有的事情,尽快安排到议事日程上来,首先是旧殷商的老臣们怎么办?告诉用殷商好的旧政,这句是暂时看不见的话,但可以稳定人心。
看得见的:释放箕子——对受苦难的老臣给予解救,封比干“垄”——为受冤老臣申冤,修缮商容的里门——表示以礼乐为重,商容是“一臣不事二君”之典范。
前面三件事是收殷商官员之心。散财、发粟是收殷商百姓之心,何况这个财本来就是殷商民众的辛勤付出,只不过是物归原主而已。
打天下时希望对方自乱阵脚,才有机可乘;得天下时希望稳定,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事。站在各自的角度,情况是不一样的。
列爵惟五1,分土惟三2。建官惟贤,位事惟能。重民五教3,惟食、丧、祭。惇信明义4,崇德报功5。垂拱而天下治6。
译:周武王设立五等爵位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,分封地为三等:公、侯方圆百里;伯方圆七十里;子、男方圆五十里。选官依据贤良,安排众吏依据才能。注重民众五常之教:父义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,和民食、丧礼、祭祀。厚诚信明道义,尊崇有德赏赐有功。周武王垂衣拱手而天下治。
注:1.五:五等爵位,即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。
2.分土为三:列地封国,分为三等,即公、侯方圆百里;伯:方圆七十里;子、男:方圆五十里。
3.五教:五伦常之教,即父义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。
4.惇(dūn音吨)信明义:重视信实,明白理义。
5.崇德报功:封拜赏赐有德有功的人。
6.垂拱而治:古王者不做什么,而天下得以治理。相当于无为而治。
议:分封这件事必须迅速地做,虽然参战只有八国联军和周邑,但打下天下,不参战,封赏有份。下次不敢不参战、不敢不拥护、不能不拥护,让其迅速站队与表态。
何况所有的、曾经的大家族都得到封赏,“用财物屈人之兵”,这是最好的政治家手段,好比“打土豪、分田地”一样,人性的弱点在财物面前极大多数都会投降,管理天下者,只要掌握地图、人口册籍、边防布局图,有制订政策权就可以了。
如果用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,那是兵家的手段。政治家与兵家两者距离在这里凸现。我们要从“神话”中跳出来,“分封”就是获得民心最好的“神话”,“神”都可以封,不要说“人”了,真乃所向披靡、一本万利。
明代许仲琳(号钟山逸叟),真乃大才,他那改天换地之才,翻江倒海之能,化作《封神演义》“封神”之权,永久为后人传颂。
丁酉年八月初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