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一位读者发来一张清代铜钱的图片,上面写着“宽永通宝”字样,询问御史这是哪个皇帝在位时铸造的?其实御史手里也有几枚宽永通宝,为此查阅过史料颇知出处,就此话题与各位聊聊。
如果不出预料,相信很多人手里都有宽永通宝的制钱,因为这个制钱现存的数量比较多,所以也不值钱。但问题是“宽永”二字不好理解,清代的制钱有一个基本原则,是以皇帝年号进行铸造的,宽永显然不是皇帝年号,所以另有出处。进入话题之前,先来了解一下清代的制钱。
清代的制钱是由朝廷统一铸造的,有的是在户部宝泉局、工部宝源局铸造,有的则是各省钱局铸造。总体来看,户部、工部的制钱质量更高,字迹不容易模糊,且颜色纯正。
除了官方制钱以外,清代市场上流通的还有三类制钱,分别是旧钱、伪钱和外国铜钱。此外还有大量私人铸造的制钱。
旧钱
旧钱就是指清代以前的制钱,以宋、明两朝制钱居多。顺治初年,朝廷认为民间贸易使用旧钱不符合新朝气象,于是规定,除了崇祯朝以外的制钱外,其余历代制钱禁止使用。
民间存留的旧钱朝廷等价回收,并规定三个月内搜缴完毕,如果届时还有人使用旧钱就要受到处罚。
从实际情况来看,这个禁令收效不大,因为旧钱的数量实在太多,当时每一百文钱中,旧钱的比例就占了40%之多。朝廷意识到明代旧钱、废钱的存量不可胜数,所以在法律层面规定各省统一收买。
民间之所以流通大量的旧钱,数量是一方面,但主要还是有些旧钱质量高的缘故,比朝廷铸造的制钱更好。康熙二十四年,康熙帝颁布上谕说:“前代废钱流传至今,搀合行使沿用已久,若尽行查禁转使吏役得借滋扰,如唐宋元明之旧钱不妨仍听民便。”
乾隆皇帝继位之后也曾颁布禁令禁止民间使用旧钱,但后来还是改变了思路,认为民间使用旧钱已久,且前代古钱质地坚洁,与私铸古钱迥异,乃废除禁止前代古钱流通的禁令。
伪钱
伪钱自然是指那些不受朝廷认可的政权所铸之钱,特指南明小朝廷以及三藩作乱时铸造的铜钱。南明时期铸有“弘光通宝”、“大明通宝”、“永历通宝”等等。三藩之乱时,吴三桂为了标榜自己是正义之师,铸造了“利用通宝”、“昭武通宝”。
这些铜钱的性质与旧钱就不同了,这事关大清正统地位问题,所以清廷采取了严格的禁令。顺治初年,朝廷下旨要求各地严禁伪钱。然而直到乾隆朝,伪钱并没有彻底淡出流通市场。
据文献记载,乾隆中期,广东、广西两省仍有数量可观的伪钱流通,每一百文钱中,占有10%的比例。为此乾隆要求严禁,至嘉庆朝以后,伪钱基本上就很难见到了。
外国铜钱
外国铸造铜钱的国家主要还是在东南亚地区,其中又以日本的制钱与中国的极为类似。对于外国铜钱的使用,朝廷的原则既不提倡也不禁止,最初由于朝廷制钱缺乏,朝廷甚至还采取了默许的态度。
乾隆年间,随着中日贸易的不断发展,商人往来十分频繁。这些日商将大量的铜钱带入中国,而这部分制钱就是开文提到的“宽永通宝”,从形质上看,宽永通宝其实与乾隆通宝没有太多的区别,无非就是换了个字样而已。
这一时期,日本国内银贵钱贱,一串宽永制钱仅可兑换7钱白银。可是到了中国以后,一串缺能兑换900文制钱,按照乾隆中期的银钱比价,差不多一串就可以兑换9钱银子。
有了巨大的差价,自然就会出现以盈利为目的的中间商。短短数年之内,一大批宽永通宝涌入中国市场,以乾隆十五年为例,当时很多盐场每银1两所换的制钱中有一多半都是宽永通宝。
乾隆了解到这个情况后,觉得事态严重,他大发雷霆,下旨申斥各省督抚以及盐政,认为如此大范围地使用日本的宽永通宝不仅有损国体,且放任白银流出损失巨大。于是乾隆帝颁旨查禁,要求中国商船禁止携带宽永通宝回国。
至于已经在国内市场流通的宽永通宝,也是一律收缴、销毁。乾隆此举确实是销毁了一大批宽永通宝,但由于基数太大,时至今日仍有很多的宽永通宝留存下来。
说起宽永通宝还是要简单介绍一下。1625年,日本因货币缺乏,导致市场流通不畅,水户田后的富商估藤新助请求铸造铜钱,以供流通。在获得政府许可后,即铸造了钱面为汉文的“宽永通宝”字样的铜钱(时为宽永三年)。
此后的200多年间,宽永通宝一直在铸造,而且品种也极多,仅材质就有金、银、铜等多种。不难想象,两百多年的铸造史,流入中国市场的基数自然就很大